
实践砺真知,创新育英才——2025年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中获国家一等奖
【个人介绍】
杨晓龙老师是学生眼中既严谨又温暖的竞赛引路人。在备战全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期间,他指导的“智能救援机器人”项目遭遇核心技术瓶颈-超声波装置微不足道的震动影响机器人行走问题。当团队成员焦虑气馁时,杨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带着学生蹲在实物模型旁,用最原始的工具测量分析,引导他们从实践数据中寻找真相。他常说:“工程师的尊严在于用实践捍卫理论的严谨。”三个通宵的持续攻关,数十次的参数调整,他不仅教会学生技术攻坚的方法,更塑造了他们不畏挫折的工程精神。最终团队荣获全国一等奖,而比获奖更珍贵的是学生获得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自信。杨老师用行动诠释了“知行合一”的工程教育真谛。


【杨晓龙老师的育人故事】
作为一名指导教师,我引导着一批批年轻学子在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世界里探索遨游已十年有余,我始终坚信真正的工程能力源于无数次将理论付诸实践的锤炼。初心是匠心的方向和动力,只有不忘初心才能够走得更远,匠心是初心的实践和守护,那么别具匠心才能够精益求精。
今年我指导的参赛团队设计了一款“智能救援机器人”,记得团队成员在第一次联调测试中,超声波装置出现了微不足道的抖动,导致机器人行动缓慢,视觉系统识别下的机械臂抓不准目标,焦虑与挫败感弥漫开来,整个团队陷入了瓶颈,士气低落。但是我没有着急和责备,而是买来宵夜,和大家围坐在一起,问道:“你们觉得,是设计结构错了,还是实践中的变量超出了理论的预设?”就这样,我一步步引导学生们不要只看代码和图纸,更要蹲下来听电机的声音,观察每一个机械部件的实际运动轨迹。当有人提议降低标准时,我正色道:“工程人员的第一素养是严谨。赛场上的0.1秒误差,就是未来战场上的巨大风险。”
最终,团队通过加装螺栓连接结构和优化控制算法,完美解决了问题,作品在全国竞赛中荣获一等奖。赛后,团队队长孙钛山感慨道:“杨老师教会我们的,不只是如何做一个项目,而是如何像一名真正的工程师那样去思考、去担当——直面问题,尊重事实,对每一个细节负责。”
在漫长的事业或人生道路上,我始终铭记自己最初的信念与热爱(不忘初心),并以此为指引,以极致、专注、创新和不妥协的态度去付诸指导,让学生在实践的熔炉中淬火加钢,让创新的种子在工程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创造出独特而富有价值的成果(别具匠心),点亮学子的工程师之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