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工作

学习园地
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学习园地 > 正文

师者如光 师韵璀璨 ——第41个教师节之际,讲述优秀教师代表的育人故事(三)

作者:权梧桐   时间:2025-09-09   点击数:


践行“科研育人”全力助推高质量人才培养

——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团队

【项目团队介绍】

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团队成员为闫蕊、刘旭老师。该奖由陕西省教育厅授予、该奖项是对省内高校优秀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官方认可。项目团队于2025年7月获得该奖项,成果名称为“多场耦合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力学行为研究”。复合材料因其超越传统材料的卓越的力学特性而备受瞩目,在航空、航天、油气田、柔性电子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项目主要工作包括针对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应力分析多为力、热单一载荷问题,建立了热力耦合下界面切应力的理论模型。实现了复合材料板高速冲击SPH 模拟的GPU 并行计算。共发表相关SCI论文5篇,发明专利2项。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闫蕊老师的育人故事

作为一名扎根教育一线的教师,我始终铭记初心,秉持“认真教学,上好每一堂课”的信念。我主要承担《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与《工程力学》的教学工作,深知责任重大,因此从未停止学习与探索的脚步,持续精进教学水平。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到力学的魅力与活力,我主动将科研前沿动态融入课堂,用生动的案例展示力学原理的广泛应用价值,致力于为他们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石。

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沟通。曾有一位学生对我严格的课堂纪律管理和作业督促方式提出疑问,觉得像在管理高中生。我耐心地与他进行了深入交流,坦诚分享了我的教学理念和期望。我相信,通过那次真诚的对话,他最终理解了老师这份督促背后的良苦用心,那是对他们未来负责的一片真心。

除了日常教学,我还积极投身于学生竞赛指导工作。每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我都参与其中。记得最初接触竞赛题目时,面对其难度,我常常需要反复推演、思考良久才能找到解法。然而,当难题最终被攻克,那份豁然开朗的喜悦,那份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成就感,总是难以言表。在辅导过程中,我力求深入浅出地解析复杂原理,耐心引导,只为能更好地助力学生们在赛场上展现风采,收获佳绩。看着他们在力学探索的道路上不断进步,是我教师生涯中最珍贵的欣慰。

刘旭老师的育人故事

作为一名始终坚守教学一线的教师,我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使命,努力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致力于为国家装备制造与先进机械行业输送兼具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的专业人才。

在我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一直努力把价值引导、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这几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让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近年来,我主讲的本科生课程包括《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机械设计基础》,年均承担教学任务近400学时,并曾获校级教学质量优秀奖。

在课堂上,我注重把工程实际和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通过科技前沿介绍、案例教学、实验操作和综合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扎牢机械设计的基础,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并锻炼他们把理论知识用到实际中去的能力。同时,我还主持了厅级科研项目1项和校级科研项目2项,以及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和校级高等教育研究项目各1项,不断尝试推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

在指导学生方面,我尽量做到循序渐进,从打好基础到综合实践,再到鼓励创新。近年来,我持续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参与“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的指导,让学生通过竞赛和项目真正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我也积极参与本科生导师和卓越班导师工作,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会额外花时间辅导,帮他们建立信心;对来自西藏等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的学生,也会多关心他们的适应情况,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课程辅导和帮助。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二环259号  邮编:710077  

Copyright © 西安航空学院  陕ICP备11002504号-2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中心